今天來跟大家科普一個很特別的疾病
🐱貓皮癬菌性偽足菌腫(Feline dermatophytic pseudomycetoma)
(中文很繞口令😅)
在臨床及肉眼外觀上,可見皮膚脫毛,可觸摸到一至數個直徑約1-8公分大小不一的團塊(如圖一),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腫瘤。
🐱組織病變:
組織鏡下,可見多個結節樣病灶,這些病灶通常遍及真皮層至深層皮下組織中,結節內含有多量的菌絲物質堆積,並形成特徵性的Splendore-Hoeppli現象,這些菌絲緻密生長,直徑約5-7um,具分枝、分節及常可見尾端膨大,病灶周圍被大量的巨噬細胞、上皮樣巨噬細胞、多核巨細胞、嗜中性球及纖維芽母細胞等包圍,形成多個化膿肉芽腫的結構(如圖二)。
🐱皮癬菌性偽足菌腫簡介
此疾病是貓不常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,雖說其他動物也會感染,不過還是最常發生在貓,因嚴重皮癬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。
外觀上常常讓人誤以為是可怕的腫瘤,不過組織病理學下生長非常具有特徵性,可藉由組織病理學檢查來與腫瘤做區分。
此疾病具有品種特異性,最常見於波斯貓、喜馬拉雅貓等,好發年齡為1.4至5歲,主要病原為犬小芽胞菌(Microsporum canis),屬於皮癬菌的一種,最常發生於頭頸部、背部、尾部、體側及四肢等部位。
造成皮癬菌性偽足菌腫的確切致病機轉、感染路徑目前還不是很清楚,由於許多案例團塊表面都未發現直接的傷口,所以並不一定是因直接接觸病原感染所造成的。
不過多數學者認為應該是與曾有皮癬菌感染造成皮膚癤瘡(furunculosis)病變有關,進而導致皮癬菌菌絲移行至深層真皮及皮下組織中,發展成皮癬菌性偽足菌腫。免疫抑制或有免疫缺陷的個體也是淺在的誘發原因。
另外還有一個推測,波斯或喜馬拉雅等品種貓,都屬於長毛貓,在舔毛時較容易清潔不全,造成比其他短毛貓更易有慢性皮癬菌感染及癤瘡的形成,導致此疾病有較高的發生率。
皮癬菌性偽足菌腫在臨床上常有復發之情形,並可能感染至淋巴結,根據近年的臨床研究顯示,大範圍的手術切除及長時間投與抗黴菌藥(Ketoconazole、Itraconazole等)是根治此疾病最有效的方法。
千萬不要認為他不是腫瘤就隨便應付,若不積極治療,很可能導致系統性的感染,到時想根治就沒這麼容易了😢
霍普也問了臨床的朋友,有曾經遇過已經全身感染、甚至生長在腹腔內的案例,最終只能選擇人道處理,令人難過😿。
至於為什麼要叫”偽”足菌腫,在獸醫使用的"偽足菌腫"就是特別指由”皮癬菌”引起之足菌腫病變哦,其他還有真足菌腫(mycetoma)及細菌性足菌腫(bacterial mycetoma)😅,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。
參考文獻:
https://www.askjpc.org/wsco/wsc_showcase2.php?id=WmVvNkNmR0xKOEhZQjJTNWNuUlZvQT09
Comments